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10的博文

上学与学习

数学课上,老师讲到“线性规划”。有同学问了句“有什么用呢?”,老师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有什么用”。最后无非是说说“中国应试教育弊端”等一些被反复谈论的话语。 是啊,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现在学的,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能用上吗?“除了应付考试,我看不出这些东西的其他用途。”我身边的同学们普遍这么认为。 或许是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上学无用”被一年年提起,学业中的学子也渐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疑问。特别是如今的90后,他们无比崇尚比尔盖茨、韩寒等辍学而有成的人。 但不能忽略的事实:盖茨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他辍学是自己选择而非学校开除;韩寒拥有过人的文采,且在上学期间语文成绩不错,并非每天无所事事;郑亚旗(郑渊洁之子)从小不上学是因为他有个有实力的爸爸教他。难道你们能保证自己的父亲有能力有精力在家教子? 经过我的考察,发现学校的学生分为四大类:一是学习好,并且全方面发展的;二是靠死记硬背勉强学习好的;三是学习不好但有其他方面出众的;四是学习不好,其他几乎没有优点的。 这四类学生,第二类、第四类相似,不同点在于后者太懒了,根本不愿意去学,连死记硬背的能力都不行。第三类也许能有所作为,但如果不努力,和第四类没什么区别。 我觉得,第一类学生正是未来真正的精英。虽然中国是应试教育,课业繁重,但并不是说就会扼杀一堆天才。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在这种环境下找的好的方法并且轻松通过考试的。考试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小点心而已,他们掌握的知识,比考试的要求多得多。他们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一种一直被应试教育忽视但又在应试教育中被提高了使用门槛的能力。考试成绩,正好从侧面证明了谁拥有这种能力。你说不通过考试通过什么? 郑渊洁说,学校应该教如何获取信息而不是输送给学生明天就过时的信息。但这不能成为当代学子抗议中国教育方式的理由。盲目的跟风喊口号,最终害的自己。 假如我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对于没有工作经历也没有文凭的求职者绝对不会用。你连考试这点小问题都克服不了,怎么向我证明你的能力? 后记 文中的分类方法是以对学习的态度分的。其实我的想法和主流思想一样,任何人不管聪明与否,都有成功的可能。但就是现在大家的态度都不对,妄想不劳而获。

有惊无险

24号,我们这里,最平静的中原地带,居然地震了。 学校晚上要上自习,大家陆续来到学校。而我正在五楼宿舍睡觉,同宿舍还有一人也在睡。迷糊中我感觉到床在晃动,我俩几乎同时对对方说你晃什么,说完我感觉情况不对,屋里的五张双层床都在晃!我惊呼“地震了!”迅速起来穿衣服,室友已经碰的一声从上铺跳下,拿起外套冲出门外,我也随后下楼…… 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已经站满了人,大家都在面色紧张的谈论着。我第一反应是西部又有大震了,我们这里是余波,不会有大问题,就给爸妈发了短信问问情况。然后用手机登录微博想得到点信息。微博上还是一片平静,大约十分钟后,新浪头条报道“河南周口发生4.7级地震”。 震级不大,学校也没什么损失。但为了以防万一,学校还是通知晚自习取消,自由安排(很不负责)。于是家在城里的都回家了,住校生都跑到了大街上…… 晚上我在网吧,在贴吧上看到很多人为周口人民送祝福,感觉很感动。毕竟这只是一场简单的地震。后来有消息,农村还是有24间民房倒塌,12名学生受伤(因为踩踏)。 电话一直网络繁忙,妈妈就给我发短信叮嘱我这叮嘱我那,这一刻,我再也不觉得她烦了,反而很温暖。 虽然事情没有造成大伤害,但过程中的温馨情节很多。这场地震,让大家的心灵都改变不少,有人因此更加珍惜生命,也有人因此整天怨天尤人。 这场经历,也让我学会了在乱中寻找镇定。

失去

2010年10月13日4点20分,我的亲人——我71岁的姥姥,去世了。 得到这个消息是14日中午。放学时妹妹去找我,哭丧脸让我请假回家,但没说原因。我就突然感觉大事不好,心中还是暗暗祈求仅仅是“病重”。谁想竟是事实。 姥姥身体其实不错,前几年肠胃问题变得严重,做过一次手术后渐渐恢复。后来她就经常和姥爷骑着电动三轮车到处游玩,生活很轻松。但今年,旧病重犯,去郑州做手术回来后就一直病着,吃饭也吃不好,有好几个月。直到上个月又重新住院,但实际上已经是没什么办法挽救了。 我很痛苦我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不过妈妈说姥姥走得很安静,很安详。 追悼会上,我抑制住自己不哭出声,但在屋里,我还是一个人放声哭了出来。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受到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感觉真的无法形容。 好好活着,是对姥姥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