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19的博文

“流量(浪)地球”观后感

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火的很突然,但也在情理之中。首先春节档本来就是旺季,年初四跟着家人去看电影,一票难求,最后十个人分成几批,哪个有空位去哪个。其次宣传上有“国产”“民族自豪感”“吴京”几个关键字,比较容易的复制了《战狼》的火爆。最后是口口相传加上延期下架,虽然我过年期间没有看上这部大片,年后还是忍不住找机会补了回来。所以称之为“流量地球”毫不过分。 《流浪地球》最值得称赞的应该是它的特效,可以说是国产电影的顶峰。如果只看中间几个镜头,完全看不出与好莱坞大片的区别。看到这里特效的感觉,无异于初次看到国产动画《大圣归来》,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在特效之外,电影的节奏、人物情感、细节设定等还是有许多可以吐槽的地方。主人公因为不想见爸爸(为什么),想方设法要跑出地下城,结果跑出来又毫无目的,还带上了只是想出来看一看的妹妹。而且主人公全程都没有表现出很“天才”的一面,最后却提出了被科学家们否定的一个计划,显得很突兀。主人公和妹妹在地上流浪时,唯一的亲人姥爷并没有表现出对二人的深厚情感,给人感觉像一个毫无关系的邻家大爷。 作为科幻片,其实流浪地球里的一些设定并不“科幻”,让人感觉并不像在一个能建造“行星发动机”的时代。比如外观看起来相当有碾压力的卡车,内部操纵只是把方向盘换成了方向球。地下城就像夜晚版的步行街,大家搓着麻将,玩着游戏机,难道几十年过去中国人的爱好从未发生变化?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学美术的时候,要画一幅《2020年的家乡》,我的展现方法就是画了几栋房子,挂上我家附近最大的那座超市的名字。结果被老师怒斥:2020年了你的家乡就还是只有一个“XX园”?这是一种没有想象力的表现,思来想去都跳不出现有的事物。在科幻电影中看到几十年前的现象,也会让人觉得导演太懒了。 面对世界末日,美国人的方式是寻找一个新的地球,而中国人的方式则是带着地球一起跑。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土”的概念。这也是《流浪地球》获得赞誉的原因,让中国人及中国的价值观主导科幻电影。网络上的各种争论,其实就是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个人主义者和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集体主义者的冲突。 我爱看的漫威超级英雄片,和这部电影就有很大区别。网上一些个人主义者的一大特征就是,我的想法是我的事情,强制灌输就一定不接受,甚至反感,这大概就是豆瓣上那些一星评论的来源。没必要为了价值观给电影打五星,同样也没必要因为价值观而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