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浪)地球”观后感


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火的很突然,但也在情理之中。首先春节档本来就是旺季,年初四跟着家人去看电影,一票难求,最后十个人分成几批,哪个有空位去哪个。其次宣传上有“国产”“民族自豪感”“吴京”几个关键字,比较容易的复制了《战狼》的火爆。最后是口口相传加上延期下架,虽然我过年期间没有看上这部大片,年后还是忍不住找机会补了回来。所以称之为“流量地球”毫不过分。





《流浪地球》最值得称赞的应该是它的特效,可以说是国产电影的顶峰。如果只看中间几个镜头,完全看不出与好莱坞大片的区别。看到这里特效的感觉,无异于初次看到国产动画《大圣归来》,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在特效之外,电影的节奏、人物情感、细节设定等还是有许多可以吐槽的地方。主人公因为不想见爸爸(为什么),想方设法要跑出地下城,结果跑出来又毫无目的,还带上了只是想出来看一看的妹妹。而且主人公全程都没有表现出很“天才”的一面,最后却提出了被科学家们否定的一个计划,显得很突兀。主人公和妹妹在地上流浪时,唯一的亲人姥爷并没有表现出对二人的深厚情感,给人感觉像一个毫无关系的邻家大爷。





作为科幻片,其实流浪地球里的一些设定并不“科幻”,让人感觉并不像在一个能建造“行星发动机”的时代。比如外观看起来相当有碾压力的卡车,内部操纵只是把方向盘换成了方向球。地下城就像夜晚版的步行街,大家搓着麻将,玩着游戏机,难道几十年过去中国人的爱好从未发生变化?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学美术的时候,要画一幅《2020年的家乡》,我的展现方法就是画了几栋房子,挂上我家附近最大的那座超市的名字。结果被老师怒斥:2020年了你的家乡就还是只有一个“XX园”?这是一种没有想象力的表现,思来想去都跳不出现有的事物。在科幻电影中看到几十年前的现象,也会让人觉得导演太懒了。





面对世界末日,美国人的方式是寻找一个新的地球,而中国人的方式则是带着地球一起跑。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土”的概念。这也是《流浪地球》获得赞誉的原因,让中国人及中国的价值观主导科幻电影。网络上的各种争论,其实就是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个人主义者和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集体主义者的冲突。





我爱看的漫威超级英雄片,和这部电影就有很大区别。网上一些个人主义者的一大特征就是,我的想法是我的事情,强制灌输就一定不接受,甚至反感,这大概就是豆瓣上那些一星评论的来源。没必要为了价值观给电影打五星,同样也没必要因为价值观而全盘否定。《流浪地球》虽然不完美,但也算值回票价。


评论

  1. 哈哈,这次居然让写姓名才能评论.....你这是在降低评论的热情啊……哈哈哈哈

    流浪地球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令我大开眼界,在立意上绝对是世界顶尖水平,单特效细节值得提升,因为特效不单单是搞点cg,电脑画图那么简单,选景,模型,都很重要,模型的制作需要背后的工业体系的支持,中国的模型制作道路还很远。
    看完阿丽塔,就发现国外人在细节上的考究,以及大胆,从交通工具上的对比,就能感觉出差别。
    哈哈,当然也和投资方有关,阿丽塔投资金额是流浪地球的数倍,指环王,阿凡达,等等,都是,同时呢,拍摄时间也是流浪地球的数倍,这反映出国外的投资方够大胆,投资期越长,中间的变故越多,真的是资本运作成熟。

    哈哈哈,纯属瞎扯。哈哈哈

    回复删除
  2. 我可以接受它强行灌输爱国情怀。
    我不能接受它强行灌输毛子是好人。

    回复删除
  3. 我也看了《阿丽塔》。外国的科幻大多是通过刻画某个情感丰富的人物来反映整个世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和《流浪地球》在人物塑造上就比较单薄,侧重于从上帝视角描述一个宏观世界。各有优势吧。

    回复删除

发表评论

Say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