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读不太懂的好书——《当尼采哭泣》

“心理学”与“哲学”,前者在大学某段时间吸引着我,或许认为学了它可以使自己拥有读懂人心的能力;后者则令我仰视,甚至不敢去触碰有关的书籍。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恰恰是二者的结合体。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Irvin Yalom),通过基本的史诗以及巧妙的虚构,把19世纪末的两个大师——医学家约瑟夫·布雷尔(Josef Breuer)和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安排到一起。尼采因为深爱的路·莎乐美的离开感到绝望,甚至产生了多种身体上的严重症状。但他高傲的性格拒绝向任何人吐露心声,欧洲的名医们对他的症状束手无策。布雷尔受人之托,接下治疗尼采的艰巨任务。他设计了一种“谈话治疗”法,试图挖掘出尼采绝望背后的秘密。然而意想不到的时,布雷尔医生不得不先尝试分享自己的秘密来获取尼采的信任,事情逐渐转变为尼采对布雷尔的治疗!在进行了数天的哲学辩论后,布雷尔对人生有了重新的认识,他也终于在最后一天,得以让尼采吐露心声,两人相互坦诚,完成了各自的救赎。

两个人的谈话中涉及了大量心理学和哲学的知识,这是本书难懂的地方。不过得益于作者对专业的十足把握以及译者流畅的翻译,读下去并不困难,而且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其中。即使对书中高潮部分的概念“永劫回归”无法理解,也可以从其他的一些哲学理念上取得收获。

比如人与人关系的讨论:“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二十二章)。其实就是告诫我们要懂得学会和自己相处,如果一个人独处时感到害怕,去寻求一段关系排解寂寞,那不过是对别人的利用。一段理想的关系,应该是“孕育某些更高层次东西的园地”。

这也可以延伸到孕育后代的问题。“错的是利用孩子来缓和寂寞,错的是借口复制另一个自我来提供生命的目的”(二十一章)。以前经常看到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要么是希望“子承父业”,要么是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抱负。“你作为父母的目标不是去产生另一个自我、另一个约瑟夫,而是某种更高层次的东西。那是为了生产一个造物者”(二十章)

还有人对情绪的控制。“当你说你想要某种有用的东西时,你指的是你想要某种可以影响情绪的东西。……传教士!他们知道潜移默化的秘密!他们巧妙地操纵着振奋人心的音乐,他们以高耸的尖塔与拔升的教堂内部来让我们相形见绌,他们为了顺服而鼓励情欲”(十八章)。这里有尼采对宗教的批判,不过也适用我们日常生活。当我们不开心时,会去选择购物、喝酒或者纵欲,而无法对自己的情绪做出理性判断。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不会从负面情绪中吸取教训,让它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我们,最终击垮自己。

他的恐惧既残酷又可怕,直到某一天,他发现性欲可以安抚恐惧。由此,他欢迎性欲进入他的心灵,而性欲是一个无情的竞争者,迅速把所有其他思想都排挤出去。但是性欲不会思考,它渴望,它收集”(十五章)。生活中无意义的事情往往会占据我们大量的时间,这些事情就像性欲一样,提供给我们毫不费力的满足,现在很火的短视频软件Tik Tok,我认为也是如此,因为它会把最精彩的部分剪辑出来,让我们不停接受新的刺激。我们不再能够把控自己的思想,而是通向被奴役之路。

这是本值得多看几次的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