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中长期目标

本文所说"中期"一般指10年,"长期"指20年。

另:本文所述方法只是思考结果,并无实践佐证(因为我还没活到能实践这种行为的岁数),所以可能会带来有违预期的结果。文中举例只是举例,和我的目标没有关系。

回想过去这二十三年,虽然一直在学校接受教育,但所学所得没有任一领域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甚至连基本的架构体系都没构建起来。表面上看,学的东西杂是一个主要问题。这个领域学一点,那个领域学一点,涉猎广泛但都是浅尝辄止。为何我对颇多事物感兴趣却无法深入下去?最本质的原因则在于,我没有制定一个中长期目标,我的所有行为都是基于短期目的,短期行为没有一个中心点。比如要考过"证券从业资格",我便花费一个月把教材看一遍,结果虽然是通过了,但是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看过证券方面的东西,如果有人问我相关方面的问题,我连123都答不上来。假如我有一个中期或者长期的目标,我在某项行为之前必然要考虑,这个行动短期结果是什么,对我实现长期目标有何帮助,如果无助于我实现长期目标,那这个行动是不是就是可做可不做的。

这涉及到一个问题,中长期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还是抽象的。如果太过明确,那显然不符合实际,人如何能准确预测到十年后的自己在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成就?但也不能过于抽象,比如我制定一个目标是"十年后我要成为会计行业的领军人才",什么叫"领军人才"?能影响多少人能称得上"领军人才"?这都是不可测的过于抽象的概念,在国家发布的文件里这样说可以,但个人来说就显得不知所云。而如果我的目标是"十年后我要对国内外会计政策有足够多的研究,能够解决一些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切实可行得多了。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现在的一切行动都应该以像这个目标靠拢为标准。比如我要先把注会考下来,因为注会正是对国内现行会计政策,法律政策的总结。我还要考国外的如ACCA、AIA等证书,为了能解决企业遇到的管理问题,CMA证书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上这些一个个短期目标正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基础。除了这些比较明确的考证目标外,我还要进入某些行业的企业深入了解企业运行机制,要想进入这些企业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学历,或许考个研究生也对此颇有帮助。

制定好了服务于长期目标的短期目的后,才是制定短期计划的时候。这时候我就可以分析我的时间安排,比如今年10月要考CPA,那我从现在开始应该每天看多少页书。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所擅长的事了。这样,围绕长期目标,我的每一步行动构建的是整座大厦,而不像以前那样,每次短期行为只是在造一个土坯房。

制定长期的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能贪多。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是商业大亨又是记者又是诗人又是画家(除了达芬奇那样的天才,但更多的天才也只是精于某一领域)。在长期目标之外的领域,更适合作为业余爱好来发展。比如王小波作为作家的业余爱好是编程,村上春树的业余爱好是跑步,也颇有成绩;韩寒的业余爱好是赛车(好像作家发展业余爱好并取得成绩的例子较多?)。

总而言之,制定中长期目标的原因就在于找到一个"中心点",有了这个"中心点",个人才更有动力去完成一个个短期行为,并且把短期行为的结果作用在个人的塑造上。

评论

发表评论

Say something